友情提示:請輸入身份證號或有效電話
病例報告:晚期卵巢癌伴全身轉移患者,NK細胞療法+DC疫苗+Nivolumab聯(lián)合治療,腫瘤體積縮小,腹水減少
2024-06-18 點擊量:672
一名患有雙側卵巢癌、腹膜播散和肝肺多處轉移的患者,產(chǎn)后六個月突然出現(xiàn)腹水。該病例表明,不僅化療和免疫療法的聯(lián)合作用,而且各種免疫細胞療法的聯(lián)合使用,都可以為預后極差且標準治療選擇很少的患者提供有益的臨床效果。
雙側卵巢癌伴腹膜播散及大量腹水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疾病,化療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。最近有報道稱抗腫瘤免疫機制的參與是化療抗腫瘤作用的機制之一,化療與免疫治療的協(xié)同作用正受到關注[1,2]。
WT1是一種常見的癌癥抗原,在各種類型的癌癥中均有高表達,其臨床實用性已得到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研究的高度評價[3]。本文描述的病例中,WT1樹突狀細胞疫苗療法(WT1-DC)與化療同時開始,并同時進行多輪NK細胞療法。
病例陳述
一名30多歲健康女性,生下二胎半年后突然出現(xiàn)腹水,確診前11天全身PET-CT提示雙側卵巢癌,腹膜播散,肝多發(fā)轉移、骨轉移、肺轉移,診斷為IV期(圖1A),病理診斷為子宮內(nèi)膜癌。確診當天腹部CT掃描提示大量腹水(圖2A)。未實施手術及放療,開始紫杉醇180mg/m2及卡鉑AUC5每3周方案治療。
圖 1:PET-CT顯示治療前后對照
(A)可見原發(fā)性卵巢癌及肝臟、腹膜、肺等多處轉移灶(黑色箭頭)。(B)142天PET-CT顯示原發(fā)性腫瘤明顯縮小,肺轉移灶及腹膜播散灶消失,肝轉移灶縮小。白色箭頭表示腹股溝區(qū)接種樹突狀細胞疫苗后出現(xiàn)的炎癥反應。
圖2:NK細胞治療對照,腹水明顯減少
(A)確診時腹部CT??梢姶罅扛顾?)。白色箭頭表示肝轉移。(B)確診后第56天腹部CT。腹水明顯減少,肝轉移灶也縮小。
應患者要求,免疫治療與化療同時進行。從第18天開始,每兩周注射一次 WT1-DC 和 nivolumab 20 mg div。通過血液分離術從患者外周血中收集的單核細胞在細胞培養(yǎng)實驗室中分化為成熟的DC,為期兩周。將WT1抗原脈沖到未分化的DC上以完成WT1-DC疫苗。將一個DC劑量調(diào)整為27.4x106個細胞,并在雙側腹股溝淋巴結附近以半劑量注射。
另外,在前臂內(nèi)側攝入0.1 mL WT1,評估出現(xiàn)的紅斑(遲發(fā)型超敏反應,DTH)的大小作為WT1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誘導的指標。首次給藥當晚觀察到發(fā)熱39.4℃,給藥后三天內(nèi)免疫反應良好,DTH max為35 mm(圖3)。然而,第37天腹水仍然明顯,癌胚抗原(CEA)降低,CA125升高。測量到NK活性較低,E/T比為10:1時為7.7%,20:1時為11.1%,因此加入了活化NK細胞療法(圖4A - 4B)。
圖3:WT1-DC給藥后的DTH和體溫。免疫反應性良好,第一次注射后高燒39℃或更高。
圖4 腫瘤標志物與腹圍長度的變化
(A) 癌胚抗原 (CEA),(B) 糖類抗原 125 (CA125),(C) 腹圍。CEA 隨著化療的開始而暫時下降,但在第 37 天開始上升。在三輪 NK 細胞治療期間,CEA 和腹圍均下降。CA125 在前三劑 NK 期間持續(xù)上升,但在第三劑后迅速下降。綠色區(qū)域表示 WT1-DC 疫苗治療的持續(xù)時間?;疑珔^(qū)域表示 NK 細胞治療的持續(xù)時間。虛線是 NK 細胞給藥的日期。
NK細胞由外周血采集淋巴細胞經(jīng)三周分化為高活性NK細胞,第39、52、60天注射成熟NK細胞,每次注射后3天內(nèi)均出現(xiàn)高熱40℃以上,第三次NK細胞治療后CEA、CA125明顯下降,腹圍明顯減小(圖4)。第56天腹部CT示腹水較確診時明顯減少,肝轉移灶縮?。?/span>圖2B)。
由于三次NK細胞治療均顯示出臨床有益的改善,因此在第94天和第123天進行了額外的NK細胞治療。隨著第四次和第五次NK細胞治療,輕度升高的CEA和腹水也開始再次下降。另一方面,CA125繼續(xù)下降。NK細胞治療平均每劑細胞數(shù)為4.49±2.2 x 109,NK細胞百分比為56.9±22.7%,NKT細胞百分比為20.7±13.2%,T細胞百分比為19.4±10.6%,活細胞百分比為93.4±3.4%。第142天的PET-CT顯示肺轉移和腹膜播散消失,肝轉移和原發(fā)病灶明顯縮?。?/span>圖1B)。
免疫治療期間,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/淋巴細胞比率(N/L)持續(xù)下降,并轉變?yōu)橐粤馨图毎麨橹鳎?/span>圖5)。
圖5:血液中免疫細胞的變化
白細胞、(B)淋巴細胞占白細胞的比例、(C)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的比例、(D)中性粒細胞/淋巴細胞比例。在免疫細胞治療過程中,淋巴細胞比例上升,中性粒細胞比例下降;中性粒細胞/淋巴細胞比例逐漸下降,忽上忽下,直至穩(wěn)定在一個較低的值。
由于腫瘤明顯縮小,患者計劃考慮進行原發(fā)腫瘤根治性切除術。整個治療期間,患者除注射樹突狀細胞疫苗或NK細胞引起的發(fā)熱外,未出現(xiàn)其他副作用。
討論
本例患者產(chǎn)后半年因腹水突然積聚,發(fā)現(xiàn)雙側卵巢癌,且全身多處轉移,患者按常規(guī)治療方案開始僅進行化療,但醫(yī)生認為預后不良,因此開始同時進行免疫細胞治療。
免疫細胞療法采用WT1-DC疫苗。WT1是常見的癌癥抗原之一,根據(jù)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2009年的一份報告,WT1在75種常見癌癥抗原中,在治療效果、免疫原性、癌癥特異性和表達等九個類別的總體評分中排名第一[3]。超過90%的肺腺癌病例也表達WT1 [5]。在本病例中,WT1被用作樹突狀細胞疫苗的靶抗原,WT1-DC給藥足以誘導WT1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,因為患者表現(xiàn)出高燒和明顯的DTH,平均直徑為54.3毫米[6,7]。
在開始DC疫苗治療后,CEA下降,而CA125反而升高。這表明腫瘤的性質(zhì)隨著治療而改變。但是,由于開始使用樹突狀細胞疫苗后腹水仍然明顯,并且血液測試中的NK活性較低,因此研究者決定在此病例的治療中添加高活性NK細胞療法。每次注射NK細胞時發(fā)熱都高于40℃,這表明注射的NK細胞在體內(nèi)產(chǎn)生了免疫反應。本文的研究者曾報道,WT1樹突狀細胞疫苗治療引起的發(fā)熱是良好預后的標志,這種反應很可能在所謂的“熱腫瘤”中引起[7]。NK細胞療法可能也發(fā)生了同樣的現(xiàn)象,尤其是腹水明顯減少,這表明NK細胞療法顯著減少了腹膜播散。
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,NK細胞療法作為癌癥免疫療法的潛力已通過臨床前研究得到探索[4]。據(jù)報道,NK活性較高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較長[8],目前已知通過在體外激活和增殖 NK細胞可顯著提高其抗腫瘤活性以達到一定的臨床療效。然而,僅靠NK細胞的治療效果還不夠,目前正在探索改進培養(yǎng)方法、對NK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以及與分子靶向藥物聯(lián)合使用等方法[9,10]。
盡管關于樹突狀細胞 (DC) 和NK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仍有許多未知數(shù),但早在1999年《自然醫(yī)學》雜志上就有報道稱,樹突狀細胞通過粘附體內(nèi)休眠的NK細胞來激活NK細胞,從而促進其抗腫瘤作用[11]。樹突狀細胞在其膜表面表達TNF配體,可激活NK細胞,而樹突狀細胞衍生的外泌體中的TNF也已知可通過與NK細胞上的TNF受體結合來激活NK細胞[12]。
活化的NK細胞通過分泌INFγ和TNFα反過來激活DC,而NK細胞來源的趨化因子如CCL4、CCL5和XCL1也能促進DC向腫瘤部位遷移[13]??傊?,作為獲得性免疫的DC和作為先天性免疫的NK細胞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區(qū)別,DC和NK細胞之間可能存在著緊密的細胞間通訊,從而決定了整體的抗腫瘤免疫強度[14]。
免疫細胞給藥后出現(xiàn)發(fā)熱反應是患者體內(nèi)抗腫瘤免疫激活的指標。在本病例中,NK 細胞給藥后觀察到高度發(fā)熱反應,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出現(xiàn)這種反應。根據(jù)研究者的經(jīng)驗,當癌癥患者僅接受NK細胞治療時,發(fā)熱反應通常不存在(未發(fā)表的數(shù)據(jù))。
本文病例首先開始使用WT1-DC疫苗,隨后添加NK細胞療法。考慮到稱為DC-NK軸的相互作用關系,臨床上有意義的抗腫瘤效果可能是通過NK細胞療法和DC疫苗療法的結合協(xié)同實現(xiàn)的。免疫狀況狀態(tài) (IPS) 是全身抗腫瘤免疫的有用指標,在本病例中,在WT1-DC疫苗治療和NK細胞治療過程中觀察到持續(xù)改善[15]。尤其是隨著CA125的急劇上升,N/L比值也顯著升高,但在經(jīng)過三輪NK細胞治療后,N/L比值急劇下降,并穩(wěn)定在較低水平,這表明這些治療可能有利于延長壽命,因為IPS的改善是長期預后的有用指標。
結論
在本案例中,WT1-DC疫苗療法、NK細胞療法和 nivolumab 的聯(lián)合使用成功顯著縮小了 IV 期卵巢癌(伴有多個全身轉移)的體積。DC和NK細胞之間存在細胞間相互作用,稱為 DC-NK 軸,可激活兩側的細胞功能并增強抗腫瘤作用。即使NK細胞單一療法的臨床療效較低,但與樹突狀細胞疫苗聯(lián)合使用時也可能產(chǎn)生較高的臨床療效。
由于免疫細胞間的通訊機制尚不明確,因此使用多種免疫細胞的聯(lián)合免疫治療有可能產(chǎn)生有益的治療效果,未來的研究應重點關注聯(lián)合免疫治療。
作者:摩西| 編輯:暖風 來源|摩西聊科技
PS:本文不代表任何醫(yī)學建議,轉載需獲得原作者授權。